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 礼仪之邦”。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服饰作为礼治的重心,成为经国治世的重要方略。
从黄帝垂衣裳天下治开始,中国发展出了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系统庞杂的车舆服饰的典章制度。而服饰的色彩,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今天《Cre8te 服装小讲堂》2022新年第二讲,与大家分享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
1、不同色彩的“身份属性”
受五行和儒家思想影响,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
《礼记.王藻》云:“衣正色,裳间色。”古代服装是上衣下裳制,上装须用正色,下装则配以间色,尊卑对比一目了然。
2、不同朝代的色彩变化
根据战国阴阳家的五行学说,东方木,色青;南方火,色赤;西方金,色白;北方水,色黑;中央上,色黄。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变化,衍生出“五德终始说”。
五德即五行之德,一个王朝代表一德,历朝历代,兴衰更替。
当某个朝代认为自己属于某一德时,其君主就会崇尚相应的正色。如秦是水德,周为火德,秦取代周,即为水克火,秦代因此“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历代帝王图》局部(唐)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不同朝代也因此有了“代表色”,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但自唐代以后,黄色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 《步辇图》(唐)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3、不同职级(身份)的色彩变化
区别不同的服色,是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周朝“十二服章制”规定,天子用朱红色,诸侯用黑色,卿大夫为青色,士人为黄色。
南北朝时期则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从隋代开始,对常服的等级有着许多具体而细微的规定;到了唐代,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观舞(五代)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4、不同场合(季节)的色彩变化
古代人还会按时节变换服饰的色彩。以汉代为例,人们会按照一年中的五时选择衣服颜色,称为“五时衣”,谓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5、主色与配色的变化
《周礼·考工记》:“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五彩备谓之绣。” 记叙了设色的配合次序。
从配色方法看,强对比和高纯度是常见的传统配色法。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但不同朝代也有变化,比如宋朝的配色就偏向清淡。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以“五彩正色”为基调,再到十间色,十二间色……天青、凤仙紫、孔雀绿、酡红、缟色、海棠红、竹青、黛色牙色、耦合……传统颜色的名称越来越多,色系也越来越全,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独具风采的一面,更体现出中华民族久远灿烂的文化传统和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
一系列好听、好看又引人无限遐想的颜色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也成为古装电视剧中的美学体验。
但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例如“月白”,就并非白色,而是一种浅淡的蓝色,描述的是月光下泛青的颜色。
▲ 月白色泰西纱常服袍,清宫旧藏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仅仅色彩设计就浩瀚无边,包含着生命、自然、宇宙、情感、伦理、哲学、建筑、饮食,甚至姓氏等等多种观念,以服饰之色彩中,筑造千年国色。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校服,作为美学培养,品格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于潜移默化之间,启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
Cre8te新益校服,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根深中国,面向世界“的设计精神,在校服设计中,将传统服饰设计中的色彩、工艺和美学原理进行传承和创新,融入当今世界的审美体系,让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从而让中国优美的传统服饰文化,被更多孩子认知、接纳、喜爱,并感到自豪。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
图片来源Cre8te新益校园品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