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认为,我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作为一种礼仪表达,具有传达教化的功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就表明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校服除了具有辨识度,还要有一些时代气息,也应注入一种精神追求。”杨朝明说,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审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于如何更好发挥校服的育人功能,杨朝明认为可以从很多层面进行推动。从学校角度,可以鼓励中小学深入挖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校服设计以运动服为主,肥大、单调且缺少审美,长期不被学生及家长接受。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日趋关注,校服育人功能的发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重视。”杨朝明建议,可以依据各自校园历史文化的渊源,推出与校园文化相匹配的着装礼仪、审美等相关教育内容。从家校互动的角度,可以提倡举办高质量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家委会、家长参与到校服的制定采购流程当中。
“缺乏时尚和时代感,比较凝重,没有品质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月宁在谈到中小学学生校服问题时,对现在中小学生校服的款式颇多感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也认为,学校的校服,不单纯是学校统一管理学生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要体现青少年朝气蓬勃向上、向美的精神风貌。
为此,刘月宁和张雪建议:要到孩子中去做调研,知道孩子心目中最美的校服是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参与校服设计,并通过学生投票、家长投票等形式增加参与和互动。通过校服的设计、选择,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校服的款式可以随时代发展变动,男女校服款式应有区分,让穿着更合体。
如今,让学生穿得健康、开心、积极向上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在校服的采购中,却很难兼顾各方意见。《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但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受到有违市场竞争的地方保护、价格限制、质量标准不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滞后于需求的发展。对此,杨朝明认为,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让家委会、家长参与校服采购。张雪则建议,在现有校服相关管理及标准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出台更加科学细化规范化的指导文件,推动落实,加强监督。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3月14日06版)
记者:奚冬琪
版面编辑:徐艳红
新媒体编辑:薛婧
审核:周佳佳
编辑 | 责任编辑 |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同时,如果您在校服行业专家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并且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400-823-9878。